永恒的思想 永远的行知
—在陶行知先生诞辰125周年暨莅临梧州8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演讲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 广西陶行知研究会会长 陈 洛
2016年10月18日
山水画卷阅不尽,教育诗篇留在心,伟人虽去数十载,行知绿树已成荫。今天,我们聚集在以鸳鸯江、骑楼城著称,以千年古城、百年商埠、绿城水都、生态新城闻名遐迩的美丽梧州,纪念陶行知—这位具有世界影响,还在这里发表过重要思想主张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可谓意义重大而深远。
125年前的今天,陶行知诞生,80年前的5月,陶行知莅临梧州,这是历史之缘,教育之缘,广西之缘,梧州之缘。陶行知先生始终将人民幸福作为教育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始终将育人作为教育的根本;努力培养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着力改善农村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坚持知行合一,坚持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理念,确为难能可贵。他的教育思想经历了近百年的反复检验,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教育生命力和社会生命力。
陶行知不仅是伟大的教育家,他首先是人民公认的爱国主义者。回顾中国历史,忧国忧民的教育家不少,“传道”、“授业”“解惑”、“修身”、“明德”、“笃行”的教育学说也很多。然而像陶行知先生那样,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作为中国教育的目的,用教育思想与教学行动点燃中华民族生命之火焰的教育家却是仅有的。1936年7月,陶行知先生赴英国出席世界新教育会议,同时受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委托,以“国民外交使节”的身份在世界各地宣传中国人民的抗日主张,发动侨胞共赴国难,争取世界正义力量的支持,力促全欧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的成立。由于陶行知先生的杰出表现,中国共产党在巴黎所创办的《救国时报》对陶行知此举十分关注,专门刊发评论,赞扬他勇于以促成国共合作为己任,力倡组织各党派的联合战线,携手抗日之壮举,充分体现出他的勇敢与智慧。1936年5月,陶行知先生在赴英国出席世界新教育会议前夕到了梧州、南宁,他所演讲的就是“抗日救亡”、“国难教育”和“生活教育”三个主题。(陶行知接受远东日报梧州分社记者采访:“本人此次南下,乃因放洋,欲往英国出席世界新教育会第七届会议。素仰广西当局,年来励精图治,致力于各项建设,如训练民团、普及国民基础教育等项,成绩卓著,对于抗日救国主张,也能深得国人之同情于拥护。本人久欲一来参观,若无机缘,今因放洋之便,乃先期南下一游。抵粤后适逢李总司令有返桂之行,承邀随同入桂游览,因即与本月十五日随礼李总司令等,由粤乘车至河口,转轮来桂。六日上午抵梧州,是日并应西大之约,到该校演讲。”“在桂时间暂定半个月。本人此次入桂,沿途所见,觉得广西对于各种建设,已上轨道。至于风俗之纯朴,民气之蓬勃,在在皆能表现出苦干硬干之精神,不愧为历史的革命策源地之民众。诚以在国家危难之秋,非具有此种坚强果毅之伟大精神,不足以当救国救民之责任。本人素来在教育界服务,然救国工作,人人有责。本人年来致力于教育救国一途,始终主张教育与抗日救过运动应打成一片。因为日本帝国主义者,向我步步压迫侵略,贪得无厌,设吾人不急起与之抗战,则国家民族、势必沦亡。所以非抗日无以言救国,若国之不救,教育何为?关于抗日救国之道,一方面,全国民众均应一致团结起来,武装起来,与日本帝国主义者作殊死战;另一方面,而应联合全世界以平等待我真正革命之民族,去抵抗推倒侵略行动之各个帝国主义,以解除各弱小民族之倒悬,而创造一条革命的光荣的新路线。”“我五月里到过广西,有资格替广西人做证人,广西这次抗日,是真的抗日。真抗日是要民众起来;假抗日是不许民众起来。广西民众运动早就开放了,广西省内的工农兵学商无论老幼男女都一致起来了。广西抵制日货,辞退日顾问,都是事实,我们不能抹杀。它的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口号,是证明他们不要内战而要抗日。广西女子都组织了抗日军,连小孩子都起来了。”“广西好!广西好!广西不问老和小,人人要打东洋佬。”)
20世纪30年代,“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大片地区,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的危险。陶行知清楚的认识到教育的真正使命就是以民族的生命为生命,国难教育是要教人救民族之命。他提出要普及大众教育,就是以救国为中心的大众教育,通过救国这一鲜明主题,使受教育者都能实践力行地组织起来,这样才能造成伟大的民族力量,解除一切国难。陶行知在《国难与教育》(1932年8月30日在上海沪江大学的演讲纪要)一文中指出:“我们知道,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所以不能解决问题的,不是真教育。不能解决国难问题的,尤其不是真教育。我们一定有了真教育,才能对付国难。”“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力的表现。”“我们现在要解除困难,先要有力量,因为我们力量不充分,所以才不能对付国难。因此,我们要对付国难,就须以教育为手段,使我们的力量起了变化,把不能对付国难的力量,变成能够对付国难的力量,这才能达到目的。”陶行知在我国全面抗战前就介入抗日救亡活动,不愧为坚定的抗战先驱和民主战士。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生活教育”。他的“生活教育”学说,是最朴实、最生动的交响音画,这一简约的描述,阐明了“生活”与“教育”、“社会”与“学校”、“知”与“行”、“劳心”与“劳力”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他的“教学做合一”,是实现“生活教育”和普及人民大众教育最实用、最有创造性的,也是最基本的教育方法论;他创办晓庄师范、育才学校,实验探索育人之道;他倡导“生活教育运动”、“工学团运动”、“科学下嫁运动”、“国难教育运动”等具有强烈震撼力与感召力的教育运动,成为时代的灯塔,为中国的新教育指明方向。
不管是从事教育还是不从事教育的人都非常清楚,素质教育的实施,是实现科教兴国,迎接挑战,培养新型人才的战略举措,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相对于应试教育来讲,素质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素质教育的源头就在于生活教育,因为其目的在于实现生活式的教育。陶行知所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强调培养生活能力和创造能力,而我国当前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教育改革,与生活教育理念是一致的。我们应当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来改革课堂教学,把历史性的宝贵经验和时代式的教育活水引入课堂,把书本的知识转化为生活的能力,不能再把学生教成书呆子,不能让他们成为考试的机器。陶行知始终把教育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进行考察,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这就是陶行知教育思想对生活教育的诠释。生活教育理论的提出,不仅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教育思想上发生的一次革命,是带有划时代意义的。同时,也是西方文明和中国古老文明相结合的结晶,显然,对当前迫切需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科学体系,加快深化教育改革步伐,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对培养四有新人,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新中国成立67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8年来,我国的教育已经完成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初定目标,如今,我国的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70.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2.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6.5%,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7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我国教育牢牢把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主题,紧抓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两大任务,在人民群众关切的重大热点难点问题、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取得新成效,教育内涵发展迈上新台阶,在培养学生成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
然而,由于整个生产关系变革规律的迟缓性,受到还不够体制的约束,我国的教育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陷入急功近利的陷阱,教育教学中或多或少的脱离生活旨趣,如为升学、文凭而读书、为职称、岗位而教学,从而回避了一些真实的生活问题,使教育在许多方面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尤为突出是生活化的教育缺失。
我们说“永远的行知”,是指陶行知先生虽然离去已经70年,但陶行知博大的教育情怀和精深的教育理论历久弥新,不因岁月尘封而失色,不因时代变迁而黯然,具有的巨大历史震撼力和时空穿透力,至今仍富直指教育内核、触动师生灵魂的不朽魅力。且重温陶行知先生几段脍炙人口的至理名言:“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教育是立国之本”;“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等等,至今仍在人们的耳畔回响,所给人的警醒与启迪是永远的。
我们说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永恒的思想”。是因为陶行知先生一生的教育著作和教育思想丰富而浩瀚,他的教育代表作有《中国教育改造》、《教学做合一讨论集》、《行知教育文选》、《怎样做小先生》、《普及教育》、《中国大众教育问题》、《陶行知论乡村教育改造》等等。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生活教育理论、平民教育思想、乡村师范教育思想、普及教育思想、创造教育思想、民主教育理论。他的教育体系又几乎包括了当时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各个领域,如教育哲学、幼儿教育、成人教育、乡村教育、科学教育、师范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家庭教育、民主教育、革命教育乃至教育制度、学校制度、教育改革、教育评估、教育管理、教育实验等等,无论涉猎任何领域,他都有着精彩的论述和独特的见解。陶行知教育思想之永恒,不仅是因为它融进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符合世界教育的普遍规律,更为重要的是,陶行知这位中国化的教育家,把普遍的教育真理与中国的国情紧紧结合在一起,他所倡导“教育下乡去,村人进城来”的“平民教育”思想,就是我们今天乃至永远需要的“公平教育”、“均衡教育”。今年年初,为纪念陶行知先生进入美国多伦比亚大学就读100周年和逝世70周年,1月22日,陶行知铜像安放进哥伦比亚大学,这是迄今为止首位华人铜像进入包括哥伦比亚大学在内的美国八大常青藤名校,意义深远,足以说明陶行知的世界影响。
陶行知教育思想虽初形于上世纪的二十年代,但陶行知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宽阔的视野与深刻的思想;在于他坚定的信仰与持续不懈的行动;在于他高尚的人格与挚爱的心灵。同时,他传奇般的教育教学实践,为后世积累了可贵经验,矗立了不朽丰碑。当前,中国教育面临着迫切而复杂的变革使命,学生的需求,家长的期盼,社会的现实,人们的愿望与人才培养质量的不相适应,正是激发教育自身变革与改造的强大动力。如果我们把陶行知当年曾将生活教育的目标归纳为康健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那么,我们今天完全可以将陶行知对现代学校的构想化为现实,就是让学生有健康的体魄。有智慧的思绪、有艺术的氛围、有动手的能力、有探索的习惯,当然,还要有追求真善美的路径与毅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与陶行知的办学境界与培养人的标准、方法完全相同。在今天看来,陶行知教育思想依然完整透彻,依然科学有条,依然富有前瞻性,永远是所有教育的举办者、管理者和教师学习的良好楷模。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千秋孔子,百年行知。孔子给我们留下的是中国千年传统教育的教育智慧,行知给我们留下的是中国百年现代教育的教育思想。我们纪念陶行知,就是要学习、吸纳、传承、光大陶行知爱满天下的宽广胸怀和博大精深的理论内涵,从中国新教育的源头去引来活水。我们还应该深刻认识到陶行知先生的“知”,不仅仅是知文、知理、知史,还要知民众、知国家、知天下;陶行知先生的“行”,也不仅仅是行走在读书与实践相结合的路中,还要行走在推动教育改革,推动社会发展,推动整个时代前进的万里路中。
放眼广西,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研究成果越来越丰硕。纵观广西的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领域在一直不断扩大。从历史的角度辩证地看待陶行知先生,真正地认识他、理解他,挖掘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瑰宝,理应成为我们广西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践行陶行知教育理念的基本思路。广西在研究陶行知思想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陶行知先生曾到过梧州、南宁、桂林、贵港,《生活教育》杂志社就是于1938年在桂林成立的;我们有陶行知先生精神、理念感召下立志扎根教育事业的,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学陶先进分子;我们有无数朴实、睿智、坚守高尚育人信念的可爱的老师;我们有像梧州高中、梧州市工厂路小学等为数众多弘扬行知思想,实践行知理论,取得教育教学丰硕成果的陶行知教育思想实验学校。广西的学陶师陶研陶事业将知行至善,厚积薄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代价值。陶行知曾经提出过的“四全教育”,即“全民教育、全面教育、终身教育以及全球教育”,无疑,这种博大的教育胸襟,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又具有人类性的完美体现,是中国教育的“根”和“魂”。我们要不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因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尤其是他的生活教育学说仍有着巨大的研究空间和跨越时空、超越国度、永恒的学术生命力。
谢谢大家!